日期:2025-07-09 08:04:27
文:晶夫
微刊第1754期
《古韵绩溪》,政协绩溪县委员会主编、方家成主著。2024年11月,煌煌20万字与相应的一组精致图片集合而成一书出版发行,颇值得一读。
绩溪素有钟灵毓秀、物华天宝的美誉,自古良安置县至今已有1490年的历史了。这本《古韵绩溪》是方先生在大量阅读、研究有关绩溪传统文化典籍的基础上,针对性地对境内进行深入、细致的田野调查,用笔与相机忠实记录,按照县政协领导的总体规划与指导,综合思考分析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而大成。
全书共分为:六古、六个篇章。
一、古村落。岭南片,收入《云川古里 一湾霞水》《十姓九祠 山野尚村》等23篇;岭北片,收入《朱尘遗韵 长安镇头》《崇文重教 凤起坦头》等11篇。
古村落是人居环境中的核心部分,也是本书的主体。古村落是民族文化中最大的文化遗产,游子寄托乡愁的寓所。守护并传承古村落文化是守护我们历史和地理的精神原乡。所以方先生此处用了较大篇幅来书写是有其特别用意的。
开篇霞水村,村名颇有诗意,引人入胜。霞水古称云川、下许、下水。因有云山的溪流穿村而过得名;该村中的迴龙桥、迴龙庙也就顺理成章地一顺而名了。又因回龙殿中供奉着越国公汪华夫妇坐像,让此成殿之亮点,村人更以此为傲了。
展开剩余84%更吸睛的要数村中修缮得复旧如故的郭因旧居了。今年正值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百岁华诞,全国多地都在开展纪念郭老的系列活动,已知广州、合肥都在举办郭老的书画小品展及有关座谈会,这位当代中国首倡并领衔主研绿色文化、绿色美学的世纪老人,受到该县政府及文旅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怀。郭老作词的、歌颂世界和平与绿色、和谐发展的歌曲《愿》以及眷念乡情乡韵的歌曲《最忆是徽州》都先后上网广为传唱并为官媒录入郭老专题活动报道中了。当代名人作为乡贤写进了《云川古里 一湾霞水》一文中。
霞水路亭
尚村,近年绩溪文旅力推的明星山村。在《十姓九祠 山野尚村》中,小小尚村与大多"一姓村″为主的古村落迥异。一村十姓氏竟有九个祠堂,足见该村史上风水有多厉害!尚村之传奇祖风与其特殊的山形地貌与五谷杂粮的物产,共同构成了一处山村名胜。一年一季的农家晒秋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事节庆打卡地,还有音乐人写出并演出了民舞《晒秋》获省市县级的多项奖。又因2014年活跃至今的"绝摄徽州″摄影团队的强势介入,下沉式体验并精心创作出一大批视图作品,推而广之,广而告之,使得尚村一鸣天下知。"中国传统村落","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″,"中国生态文化村″,"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"…一顶顶桂冠加身,尚村也就了既传统又时尚之村了。
在《乡村明珠 涧洲磡头》中,水街、古巷、听泉楼、石牌坊、许氏宗祠以及英雄许家朋烈士陵园、梅间岭梯田、皖浙天路,亮点多多一一化作瑰丽独特的乡士风情风貌直让观光客叫绝。
一篇《徽剧徽菜 回望伏岭》,道出中国徽菜之乡,中国徽厨之乡,中国徽剧之乡几张金字招牌的古名镇:古今伏岭的非遗技艺辉煌。而享誉世界的胡开文徽墨、博学中外的新文化开拓者胡适以及他的故居,都跃然于《墨香世界 文化上庄》之中;惊叹于中国乡村的个性化古建格局,则在《一村向北 棋盘石家》中让人们对这座迷宫古村有了满意的答案。
二、古水口。收入《四道水口护古城》《登水关锁旺登源》等10篇。水口文化也是历史与地理的汇合之所在。一个村庄的水口既是村落的地标,也是风水的亮点呈现。从中可以透视出水口不仅是古村落的地理性门户,更是传统文化与道法自然的物化体现。从宗教的象征空间到寄托生态文明的基因库,水口文化在当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胡村水口
当地的水口文化中,通常由山、水、树三要素构成,辅之小桥、小庙、亭阁、堤坝、池塘、水碓、牌坊等人文建构。该书中不乏知名水口,如上庄、大石门、瀛洲、湖村、朱显等等水口,景致小而玲珑,或秀美或崎奇,宛若一村标,一地标,远游客寻村识村之脸面。
三、古亭阁。收入《丹凤朝阳望云亭》《奕世尚书登岭亭》等10篇。古亭阁是建筑实体也是文化符号、历史记忆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,其意义涵括防御、风水、信仰、艺术及文化活动。当今保护古亭阁需兼顾历史原真性与功能活化,使其继续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生命力。
古亭阁,酷似散落山乡的历史明珠,也是品乡风、赏乡韵之亮点。细考,凡古道上,水口中,古桥旁胜景里,都常有亭与阁的身影。建国之初绩溪境内有路亭247座,茶亭70座,楼阁25座。该书一组10篇都有细叙真描。如重修再现古韵的《梓潼山上昆仑楼》;普施大爱的著名茶亭《人间大爱河口亭》;讲叙传奇故事的《送烛还灯竦岭亭》……
徽杭古道
四、古桥。收入《神奇故事中王桥》《清官胡富造官桥》等10篇。跨水为渡连两头,短者为桥。古桥的意义已经超越交通的物理存在,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文化锚点,生态智慧的活态教材与社会交流的情感纽带。
本章古桥中,写到境内10座古桥,其中石拱桥5座,石梁桥2座,木桥1座,廊桥2座。
如境内最大的石拱桥中王桥,建于明中期,全长90米,宽6米,高10米,历经近500年风雨,处临溪镇湖里村水口旁,《神奇故事中王桥》将桥之前世今生娓娓道来,引人渐入佳境;县城内被历代文人墨客众说纷纭皆成佳话的来苏桥,如今仍鲜活于大地上、长存于百姓心碑中;《名家留名来苏桥》将苏辙知绩县令,苏轼来绩看望胞弟的史料情状描绘得栩栩如生,几近神话……
浒里“官桥”
五、古道。收入《徽宁驿道纵南北》《伏旌古道横东西》等10篇。物流、人流通两地,长途则为路。如今更加入了人与自然的对话,同时也成了城乡文化旅游之博古通今的纽带。这一章中,有长跨绩宁两府之境的官家驿道巜徽宁驿道纵南北》,有西东联皖浙的中国著名古道《徽杭古道情幽幽》,该文中都详述实描了:风雨兼程的徽商行旅,家乡拓馃的盘缠乡愁,百姓众筹的修道捐资…读来令人啧啧称许又唏嘘不已。
六、古树。收入《千年古槠知湖村》《杨滩村口古枫树》等10篇,(分述八个树种)。古树自是古人栽,短则百年、长可达千年或以上。当下有时尚的话语称其为"解码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物芯片",通俗讲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性历史教材,其意义也从单纯保护对象上升为文化的、历史的见证者与今人寻古的情感符号载体。
高山古樟
在本章中,《千年苦槠知湖村》畅述千年之前,村人胡元龙是如何慧眼识宝地的;《龙川水口 糙叶树》是如何道出巧配国宝胡氏宗祠而成为锦上添花之标配村树的;《博物馆里古国槐》讲如何在新建大型博物馆中巧妙围筑进的古槐,一而变为新宠的。
通观全书,我认为《古韵绩溪》之古韵,有着特别且具体的涵义。千年县治的文化延续,这是历史文化之韵;徽派技艺的活态遗存,这是建筑艺术之韵;徽商文化的价值内核,这是精神品格之韵;山水与村落的共生美学,这是自然人文之韵;历史人物的文化互映,这是名人效应之韵;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,这是文化保护之韵。(《古韵绩溪》的编著过程本身即是对文化记忆的抢救性记录,其20万字的体量也彰显出对历史细节的尊重)。同时我也不由地叹而赞之,一为县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地方的"史地文化″建设而击节叫好;二为方家成先生从岗位退而不休、投身文化建设继续发光发热而由衷地感到高兴!
在岗时,我也是县文化部门的一员,又曾在绩溪县政协连续担任三届的特聘文史委员。我对家乡的文化建设自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。我也乐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来,为"文化绩溪″再添砖加瓦。同时也期待着有更多的爱书人能够开卷阅读到《古韵绩溪》中关于"六古″的家乡文化干货一一那些引人入胜的具体内容。"开卷有益,书香万里″,热切地等待着您来亲自品尝评论。
(作者系国家二级作曲,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、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理事,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)
发布于:安徽省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